去年11月,我们国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完成了那项壮观的锁边合龙工程,简直算得上是一大奇迹。如今,又迎来了第二次锁边,宽度从之前的110米猛然扩大到7500米,还成功让7.38万亩沙漠地区实现了通水、通路和通电。那为什么还要搞第二次锁边呢?在沙漠里实现“三区三通”到底有啥深意?
塔克拉玛干沙漠二道锁边的意义
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央,是我国最大的沙海,沿东西方向绵延约一千公里,南北宽度大概四百公里,总面积达到了三十一万平方公里。而且,这也是全球第二大流动性极强的沙漠,特别是源源不断的流动沙丘,占比超过四分之三,风沙肆虐频繁,猛烈得很。这种情况让农田、村庄的道路经常被沙子掩没,淹没的危险比比皆是,也让耕地本就有限的干旱区域变得更难进行农业生产,甚至不少居民不得不搬迁避难。而且,受到沙漠边缘风沙的不断侵袭,沙丘还在不断向外扩展,要是不管一管,沙漠的面积会越变越大。
为了治理沙漠,我国早在1978年就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到2023年,针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专项治理工作,也启动了锁边工程,并在2024年11月28日,顺利完成了全线3046公里阻沙防护带的“合龙”,这也让它成为了世界上最长的环围沙漠边缘的绿色屏障。
这项锁边工程,把33万平方公里的流沙牢牢遏制住,每年大约减少1.5亿吨沙尘的释放,让南疆的绿洲面积多了5.6万平方公里,还保障了315国道、塔里木油气管道等重要生命线的安全。与此同时,也守护了沙漠边缘超过400万亩的农田,免受风沙的侵袭,让阿克苏、和田等地的特色农业产值突破了300亿元,而且带动了南疆超过30万人的稳定就业。
尽管如此,我国在沙漠治理方面的努力没有停歇,今年,二次锁边工程就已开启。此次在原有的110米宽首道防护带基础上进行拓宽,绿色防护带将延伸到7300米,预计新增植绿面积高达479万亩。
可以这么说,这次从守住防线到巩固边疆,算得上是一次重要的战略提升,搭建了“前锋挡沙、后卫固沙”的多层保护体系,能有效应对强风带来的沙丘迁移问题。
而且,与第一次封边相比,这次在治理的技术和手段上都多有改进。比如,为了提高植物成活率,把22米高的沙丘修整成阶梯状平台,配合草方格,还采用光伏电源抽取地下的微咸水,通过膜技术进行淡化后用来灌溉,不仅让6.3万亩的治沙林成活率超过80%,每年还能省下300万元的电费。再加上引入物联网技术,实行智能滴灌,把沙漠里的节水率一举提升到70%。
扩边的好处不仅在于延长植被的寿命,还能节省光伏电站的清洗费用,装备起更加高效的绿色循环体系,从而巩固沙漠边缘的保护效果。不光是这些扩边治沙项目,7.38万亩沙漠区域还在加快打通“通水、通路、通电”的关键环节,确保各项基础设施更加畅通。
沙漠实现三通的价值
以前,沙漠的特殊生态和地质条件,几乎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甚至还会带来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不过在中国人的眼里,哪怕是在荒凉的地方,也总有开出希望之花的路。虽然开发沙漠难度挺大,但绝不是“空无一物”,这里的阳光、土地和生态,都能变成经济的优势。比如新疆正在推进的“西部粮仓”项目,借助现代农业技术,在戈壁和盐碱地大面积种粮,过去三年里,新疆的粮食面积累计增加了1200多万亩,占全国总增量的34.8%。到2024年,新疆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2330.2万吨,而且还是全国唯一连续三年粮食增产超过百亿斤的省份。在保障新疆人民吃饱饭的同时,也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不过呢,新疆的农业潜力其实远比现在显示的还要大得多,那里有超过2亿亩的优质耕地可以改造利用。如果这2亿亩全部被激活,每年就能多生产出大概4000万吨的粮食,差不多够一亿人吃上一整年了。
由此可见,把荒漠变成良田,不仅关乎我国保障粮食安全,还成为推动荒漠变良田的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升级以及为全球生态治理做出重要努力的关键路线和主要目标。
一旦沙漠中能用上水,有路可以通,电也能供得上,便能大大推动西北地区生态格局的改善和经济实现跨跃,真正让可持续发展变成现实。而且,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延伸,也为“一带一路”在西北的深入推进添砖加瓦,成为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重要支撑。
2024配资查询网站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