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对比,发现自2009年以来月球上新增41处滑坡痕迹。
中国研究人员发现月球表面存在活跃滑坡的证据。研究团队称,这些滑坡很有可能是由月震(称为内成月震)引发的,而非此前认为的小行星撞击。自2009年以来,月球上观测到41处新的滑坡痕迹。研究人员通过对比74个不稳定区域在不同时间拍摄的562对卫星图像(分辨率<1米/像素),发现了这些滑坡痕迹。
与地球上的山体滑坡相比,月球上的滑坡规模要小得多,通常长约1公里,宽约100米。深度通常不超过1米,据估计这些滑坡物质约有10万立方米。
然而,研究人员指出,月震可能比相同规模的地震更严重,因为月球上是干燥的(岩石中没有水来吸收冲击)。月震产生的震波在月球上缓慢地失去能量,因此月震可以持续数小时,使结构震动更长时间。
研究团队在论文中写道:"虽然在阿波罗任务期间探测到了月震,但传统地质学认为月球内成活动已基本停止,因此对月球地震活动的地质灾害评估基本上没有进行探索。"据报道,大多数滑坡痕迹位于陡坡(24–42°)上,例如陨石坑壁、皱脊(与断层有关的特征)和火山斑块。其中大部分还集中在东部雨海盆地,表明该地区地震活动活跃。
展开剩余46%研究团队补充说:"虽然月震活动的来源尚未完全了解,但这一解释与月球目前的热状态一致,即月球内部仍然足够活跃以驱动内成月震活动。"月球的这一部分被认为是在太阳系历史上的晚期重轰炸阶段与原始行星碰撞形成的。研究人员还在月球上发现了新的撞击坑,但发现其中不到30%与滑坡痕迹一致。
他们假设,这将表明大多数滑坡痕迹是由内成月震引起的,这意味着月球在地质上仍然活跃。这不仅本身很有趣,而且也表明月球在地质上并非像曾经认为的那样"沉寂"。
这些发现还有助于绘制月球内部的地震带地图,而这些地震带以前很难探测到。这也为月球的热演化(热量和能量在月球内部的移动方式)提供了线索。展望未来,识别月球上的活跃地震带也将有助于规划未来载人任务和月球基地的安全着陆点。中国计划最早于2035年在月球南极建立月球科研站。
虽然滑坡风险总体上相对较低,但设备和栖息地应避开陡坡或易发生月震的区域。研究还建议,在关键位置放置地震仪以更好地探测月球内部将是下一步的重要工作。事实上,中国即将实施的嫦娥八号任务(2029年)将携带一台月震仪前往月球南极。一旦探测到月震,卫星可以快速检查震中的滑坡特征,将月震事件与地表变化联系起来。
该研究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上。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发布于:北京市2024配资查询网站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