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的一位教授,查全性,他压根儿没想过,自己随口提的几个建议,竟然真让邓小平拍板做了个利国利民的大决定。
1977年,邓小平搞了个科学教育聊天会,把全国的教育专家们都请到一起,大家坐下来商量商量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还有该怎么改进。
查全性环顾四周,发现参会的都是教育界的大腕儿,心里有点儿发怵,没敢贸然开口。他原本以为,像邓小平这样高层次的领导,可能只会在会议开头和结尾讲几句,中间偶尔插个话。但让他意外的是,邓小平不仅认真听每个人的发言,有时还边听边记录。
算上查全性发言那会儿,整个流程也就二十来分钟,邓老推动变革的那股子勇气,到现在都让人打心底里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事对中国好几千万学生都有好处,刘少奇的儿子刘源也是其中之一。他当年就是抱着碰运气的心态,给邓小平写了封信,没想到这封信竟然让他的人生轨迹都变了。
邓公怎么就在短短20分钟里,果断做出了恢复高考这个大决定呢?
刘源那时候给邓小平写了封啥信呢?这信咋就让他的人生轨迹都变了?
【邓小平:要考试,考试不合格不能要,我的孩子考试不合格也不能要】
1977年7月17号,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了,他之前的那些头衔,像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还有国务院副总理,都给他恢复了。
他自告奋勇揽下了教育和科学管理的活儿。高校招生这事儿,老规矩简单说就是十六个字:自己报名、大家推荐、领导点头、学校再查。可到了真的做的时候,就只看那第三条,也就是领导同不同意了。
那时候,大学里出现了一个挺奇特的情况,里面的学生有的可能也就初中甚至小学的文化水平。
即便大学念完了,毕业以后,学生的文化程度还是没能赶上中等学校的专业水平。
碰到这种情况,邓小平直接了当地讲:“得考试,必须得考试,得通过一场场严格的考试,把那些真正厉害的人挑出来聚在一起,这才是大学该有的样子。”
邓小平打算先建一所起带头作用的好学校,他下令在部队里创办国防科技大学,直接从高中选拔学生入学。
他说,教育得两条腿并进,得有侧重点。大学呢,不光能从工农兵里挑学生,也能从高中刚毕业的学生里选。他这个想法的关键,就是要通过考试来选拔。
邓小平这样直接说明了考试的关键性:“甭管招进来多少大学生,都得通过考试这一关,要是考不及格,那就别要了。”
最后他干脆撂下了狠劲儿说:“甭管是谁家的娃,就算是大佬的也不行,我自个儿也算有点地位吧,我的孩子要是考试不及格,那也照样不认,谁想通过走后门过关,门儿都没有。”
1977年7月19号,邓小平说要开个会,专门聊聊教育和科学的事儿。他吩咐手下,去全国各地物色些敢于直言、有想法,并且在自然科学上有两把刷子的人才来参会,一块儿商量怎么改进高校招生的问题。
大家谁也没想到,这次会议竟然悄悄成为了扭转中国历史的大事件。在邓小平的脑袋里,一个宏伟的计划正在悄悄成形,准备付诸行动......
【邓小平20分钟做出功在千秋的决定:恢复高考】
1977年7月快结束的时候,查全性副教授接到通知,说让他去参加个会。但通知的人就说了让他准备下,去北京开会,别的啥也没说。“那时候我一头雾水,会议是讲啥的,都有谁参加,要开多久,这些我都不知道,因此我啥也没准备。”
到了北京,办好酒店入住后,他通过同住一屋的吉林大学唐教授了解到,这次会议是小平同志主持的,主要讨论的是教育和科学方面的事儿。
8月4号,会议拉开了帷幕,那天邓小平精神焕发,上身是件洁白的衬衫,下身搭配军绿色的裤子,脚踏一双朴素的黑色布鞋。
会议一开始,邓小平就先开了腔:“这眼看就快到新世纪了,二十年一眨眼就没了。咱们得赶紧把四个现代化搞上去,追上世界那些厉害的国家。那具体该怎么做,从哪开始呢?”
我觉得啊,教育和科研这事儿真的太关键了。今天把大家聚在这儿,就是想听听各位对教育发展有啥好主意,怎么能让它更快更好地进步,怎么跟四个现代化对上号,还有怎么实现咱们的赶超目标。有啥具体的点子,大家尽管说。我先抛个砖,我希望咱们的教育能在五年内初见成效,十年里中等成效,十五年大变样。
最后,为了鼓励大家开口说话,他特别强调:“有啥说啥,话多话少都行,说几次也没关系,就是中间打断也没关系。”
会议开始前那两天,查全性一直没开口说话。毕竟,像钱三强、周培源、张光斗这些大咖都在场,他感觉自己就像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所以,头两天他就默默地听各位大佬讲话,自己在心里头琢磨。
而且他原本以为,像邓小平这样高级别的领导,开会时应该不会一直待在这儿,可能只是在会议刚开始和快结束时露个面,中间时间不在。但这两天,他惊奇地发现,邓小平竟然一直都在,听得特别认真,有时候还拿笔记点东西。
他心里头痒痒的,也想插上一嘴,可就是有点儿犹豫不决。他想讲的事儿吧,虽然实在,但有点刺耳,怕惹人不满。所以他就先憋着,瞅准时机,等大家伙儿的聊天儿刚好扯到那块儿,他就借着风头,把话往外一撂。
没多久,机会就来了。有个党委的发言人直接点出了现在大学里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学生能力差别太大。他讲道:“在清华大学里,有些学生的知识水平连高中生都不如,说不定也就小学毕业生的水平。”
邓小平严厉地说道:“那还怎么能叫清华大学,干脆改成清华中学,或者清华小学算了!”
大家都很震惊,邓小平这种直接面对问题的魄力让查全性受到了鼓舞。查全性马上说道:“眼下的招生制度,把学生和老师的热情都给打压了,就连小孩子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数理化学得再好,也不如有个厉害的爹'。”
所以他认为,以后大学招生名额不该再由基层分配,得由省里统一管起来,大家一起考同样的试。主要就考语文和数学,外语和化学的要求可以放宽松点。只要是应届的高中生、社会上的年轻人,或者没上过高中但知识水平和高中生差不多的,都能来报名考试。
最后,他做了个总结,说:“我觉得咱们应该重新把高考给搞起来。”
这话一说出来,立马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个大石头,讨论立马就热烈起来了。但大家伙儿心里头都挺赞同查全性的主意,觉得恢复高考这事儿挺对。
他们都是在教育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清楚那会儿教育界的混乱情况。一方面,入学门槛低得离谱,学生能力差别大,老师得照着最差的学生来教,结果教学质量一落千丈。另一方面,知识分子被人调侃为“臭老九”,他们的孩子能上大学的寥寥无几,大家对教育的未来心里都没底,都挺担心的。
邓小平其实也有这个念头,但今年的招生方案已经递上去了。他扭头看向身旁的教育部长刘西尧,直接问道:“今年改的话,还来得及操作不?”
查全性见状,连忙抓住机会说道:“要是咱能把开学时间往后挪挪,那就来得及。不然的话,今年恐怕又要招进来二十多万不达标的学生,而那些本该被录取的几十万个好学生,可就白白错过了机会,这损失可就太大了。”
邓小平接着问刘西尧:“要是咱今年把开学时间往后挪半年,能赶得上不?”
刘西想了想,然后说:“按这么说,时间还赶得上。”
邓小平马上果断地说:“咱把那报告拿回来吧,重新弄一份招生报告。今年时间还充裕,咱就索性好好改改。”
一声落定,中国高考制度就这么重新站起来了!
刚才查全性讲了几句话,没过多久,邓小平就迅速拍板,前后也就二十来分钟。但就在这短短时间里,他们做出了一个能影响中国成千上万学生未来的重大决定。
刹那间,全场响起了如同打雷一样的热烈掌声,这个将会影响中国的重大决定就这样出炉了。
【刘少奇之子刘源给邓小平写信,从此改写命运】
高考恢复的消息一传开,社会上立马炸了锅,到处都议论纷纷。不光高中生们兴奋不已,就连那些已经结婚多年、有了孩子的大人们,心里也燃起了重燃大学梦的火花,纷纷打算去参加高考。
刘源也是其中一员,那会儿他正在北京起重机厂做徒弟。一听到这个事儿,他立马就动了心,想也没想就打算报名参加高考。
工厂墙上贴着招聘的要求,刘源特意跑过去认真瞧了瞧,发现里头没提政治审查的事儿,他便拿定了主意要报名,跟他一块儿报名的,还有厂里好几位同事。
可没料到,就那么几天工夫,工厂那边就通知他,说他没法报名考试。问题出在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上,那规定说考生年龄得在25岁以下,而他呢,刚好26岁了。
刘源心里直犯嘀咕,厂里提的要求里压根儿没提年龄这事儿。要是真按年龄来筛,那他那些同事岂不是都得被拦在外头,没法参加考试了。
他初中只读到二年级就退学了,属于老三届的学生群体。那一年,高考对老三届的高中生开了绿灯,想要为自己争取个机会的他,琢磨着给邓小平写封信,讲讲自己的情况。不过说实话,他心里其实挺没把握的。
在那封信里,他管邓小平叫“小平叔”,还提到了自己没法参加考试的事儿,也就百来字,满满当当写了一页纸。搞定之后,他贴了个四分钱的邮票,随便找个邮筒就给寄走了。
没想到,才过了十多天,工厂竟然放他们9个人走了。这样一来,他终于有了参加高考的机会,这成了他命运的大转折。
1978年刚开始没多久,刘源就接到了北京师范学院的入学通知,打那会儿起,他就算是有书念了。
1979年那会儿,王光美跟邓小平聊天时,忽然就想到了那件事,于是就跟邓小平提了。邓小平听了只是微微一笑,啥也没说。那时候,刘源已经是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里的一名正儿八经的学生了。
说到这年的高考,有个挺关键的事儿得聊聊,就是高考成绩该不该公开。以前啊,高考成绩都是不往外说的,为啥呢?因为那时候录取学生,不光得看分数,政审这一关也是严得很。就算某个学生考得再好,政审要是过不了,那也是白搭,照样进不了大学门。
那时候,考试成绩是捂得严严实实的,考生自己压根儿不知道考了多少分。这样一来,就有个麻烦事儿,要是没被录取,你连为啥都不知道。说不定是分数不够,但也可能是政审没过关。反过来讲,那些被录上的,也不一定就是分数高。
这样一来,就会让那些爱钻空子的人有机可乘,可能有些真正学习好的学生会因为有人搞特殊而被挤掉名额。
对于这事儿,邓小平发了话,说以后高考的成绩都得公开。
他觉得,把成绩公之于众是防止走后门的最佳手段。这些年来,咱们国家的高考制度一直在改进和优化,慢慢就变成了一个挺贴合咱们国家实际情况的考试制度。
很多人都不知道,1977年招生时,那个关于政治思想品德的考核标准,其实是邓小平亲手制定的。他说,政审主要得瞧学生自个儿的政治行为,只要政治背景没问题,心里头装着社会主义,爱劳动,守规矩,铁了心要为革命而学习,那就行了。
邓小平提出的这个新条件,把以前那套又严又复杂的政审给替换了,从那以后,咱们的思想品德考核都是按这个新标准来的。
1977年那个冬天,总共有570万考生涌进了考场大门,到了1978年,这个数字还往上涨,变成了610万。换句话说,就是在这连续两年里,咱们国家有超过了1100万的考生,都参加了那个重要的高考。
这次考试的规模堪称世界考试历史上的壮举,在那两年时间里,总共有60多万名学生被录取。这些因高考恢复而受益的人,现在很多都已经变成了社会各界的重要支柱。
重新开启高考,不让关系户钻空子,邓公的这项改革影响深远,好处落到了千家万户。现在的每一个努力读书的学生,都得铭记邓公的贡献,向邓公表达敬意!
2024配资查询网站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