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222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如何让新一代年轻人找到工作、找好工作,是全社会都在关心的议题。而与此同时,伴随产业端高质量发展需求持续高涨,我国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半导体、大数据等先进数字化领域的人才缺口却达到2500-3000万。
两相对比,答案呼之欲出;要让年轻人找好工作,就要为他们进行赋能,让他们成为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数智化人才。而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职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及企业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促进校企融合,为新型人才培养拓新局
以职业教育为平台,促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是提升新一代年轻人职业技能水平,促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这不仅能解决年轻人的就业和发展问题,更能为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而在日前举办的华为中国政企用户峰会2025之中,产教融合亦成为核心议题之一。
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石忠
展开剩余85%在峰会的产教融合圆桌活动中,作为职教领域的代表,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石忠则对产教融合政策的具体深化路径做出了解读。石忠表示:企业能够帮助职业教育打造金专业、金教师、金课程、金教材和大量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训基地,构建职业教育的“五金”。同时,在企业的深度参与下,职业教育还能与产业联动,构建利益共融、文化共融、资源共融、产业链与教育链共融,形成“四融”方向。而以“五金”为抓手、“四融”为方向,教育和产业的供需适配才能总体实现,走出校园的年轻学子才能在产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助推社会发展。
华为是产教融合趋势的积极推动者。这不仅因为高校、职校类客户在产教融合趋势下诞生了庞大的ICT解决方案需求,更因为华为及其庞大伙伴体系能够在产教融合助力下获得更庞大、更优质的人才支持,继而为千行万业的数智化转型提供更多动能。
因此,结合当下全行业对AI技术和人才的广泛需求,华为也联合山东及全国高校、职校伙伴共同推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解决方案》,助力打造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完整链条。
用6大场景,为校企融合规划具体路径
在助力千行万业实现数智化的过程中,华为对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有着更深刻的体会。面对以AI等新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数智时代,人才不仅要适应技术的飞速发展,更要有能力应对知识快速迭代、学科交叉融合、学习方式改变等复杂情况。而要培养这样的高素质人才,传统教育模式也需作出深刻变革。
浙江华为ICT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员姜元杰
对此,浙江华为ICT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员姜元杰表示:为解决数智时代人才培养问题,教育模式需从过往的“专业”思维向“产业”思维转型。在产教融合方面,华为致力于构建由政府、企业、行业、高校等多方构成的协同生态,持续打造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特色卓越人才项目,赋能高校、职校实现数字化人才的“育、聚、留、用”,继而助力数字经济发展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具体到解决方案内涵,华为以自主可控根技术为核心和基础,提供ICT专业建设、星辰实验室、鲲鹏&昇腾产教融合育人基地、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公共实训基地6大场景化解决方案。
华为走南闯北,实践产教融合
由于能够帮助高校、职校解决核心的人才培养和自身转型升级需求,华为产教融合解决方案也积累了丰富的成功案例。而在本次圆桌活动中,沈阳工学院和赣南科技学院也作为校方代表现身说法,分享了与华为的合作经验,以及在产教融合方面领域的实践心得。
01、沈阳工学院,六共五融合育人模式创新
沈阳工学院与华为联合打造的现代产业学院聚焦数通技术、5G、大模型、大数据、鸿蒙、鲲鹏、昇腾等六大根技术,包含28个实训室,是华为在全国应用型本科教育领域中支持力度最大、技术覆盖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化现代产业学院,同时也是华为在教育领域的全球样板点之一。
沈阳工学院校长李康举
在产教融合方面,沈工现代产业学院加深校企合作,一方面围绕华为特色课程体系开展深度合作,创新开展“企业专家+校内教师”联合授课的“双师型”教学模式,将华为行业领先的技术案例、实战经验与高校理论教学体系深度融合,实现协同育人。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华为ICT大赛、人才双选会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快速转化为实际技能,加速培育“即来即用”的复合型人才。
由此,沈阳工学院与华为之间也形成了共制、共育、共管、共建、共研、共享的“六共”模式,以及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相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教学案例与生产案例相融合、实训项目与工作任务相融合的“五融合”模式,将校企协同育人落在了实处。
而有了现代产业学院的硬件和“六共五融合”的软件做支撑,沈阳工学院在国际化办学水平、技术交流平台建设、学校品牌与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均获得了显著提升。
02、赣南科技学院,培养“两层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两层半”人才是指“明德行、懂理论、精实践、善创新”的流程应用者;既具有贴合实际、量体裁衣的“蓝图实施力”,又具备指导流程落地运行的“卓越赋能力”;还拥有协助流程开发的“研发支撑力”。两层半人才能够在产业和企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精准应用的关键作用。
赣南科技学院副校长何锦龙
以培养两层半人才为目标,赣南科技学院与赣州市人民政府及华为联合打造了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并在华为的技术支撑和能力输出之下,完成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落地。
同时,赣南科技学院还与华为联合打造了科技创新中心和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为当地提供华为自主技术科技创新服务和数字经济精英人才,以实现服务数字经济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服务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总体目标。
而由此形成的132产教融合模式,即一个支撑(华为)、三个平台(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科技创新中心)、二个目标(以打造全国首个政校企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标杆为建设目标、以服务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服务目标)也成为支撑赣南科技学院未来持续发展的核心建设思路。
在助力高校、职校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华为既是ICT能力的提供者,也是成熟育人模式和各类资源的分享者。而通过“走南闯北”的多地实践,华为提出的产教融合场景及方案不仅是对海量校企合作成功案例的深度总结,更包含了华为在产业端助力千行万业推进数智化转型之后所领悟的数智发展之道。而当两种经验相互结合并在实践中持续迭代之时,产与教之间的壁垒才能破除,人才与产业的齿轮才能紧密咬合。
产业与教育,常融常新
教书育人没有尽头,产业发展升级也没有终点;因此,产教融合也是一场应需而变、应场景而变的长期工程。华为不止在持续总结校企联合、产教融合的方法论,以产业思维和场景化为核心让双方的联动更丝滑、更有效,也在持续推出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为代表的新项目,让校企联合、产教融合始终能够对准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方向,继而创造产业、教育与社会的共赢。
而在这些新模式、新方案的不断催动之下,不仅高校、职校和产业能够实现长久发展,海量毕业生也能依靠自身才学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而当具备数智能力的千万毕业生走出校园进入产业,一场时代的征程也将由此展开。
发布于:北京市2024配资查询网站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